三下乡|访革命先辈故居,领悟甘祖昌精神
6月21日下午,测光学院“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莲花记忆”暑期实践队来到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沿背村甘祖昌干部学院,就当地乡村振兴产业和红色文化展开调研。
第一站来到了甘祖昌干部学院,通过访谈,我们从中得知,甘祖昌干部学院探索红色培训“新模式”,激活了当地脱贫攻坚的“新动能”。在建设过程中,打破传统封闭式的办学模式,把学院办在广袤的农村大地,让群众广泛参与其中。将课堂设在田野之上,实现红色培训与群众“零距离”,更有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身边人,编排采茶剧《并蒂莲花》等红色情景演出课。在红色文化发展的同时,当地民宿发展迅速,通过“村民自营+学院指导”的办法,鼓励和引导当地群众兴办民宿。五年多来,沿背村52户民宿总收入达810余万元。在接送培训学员这一方面上,莲花县组织了24户贫困户,建成客运车队,探索出了一条“输血”变“造血”的金融扶贫新路。当地组建土特产销售合作社,集中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并由公司统一检验、包装、销售,一年为该村贫困户户增收3000余元。同时,调动各类项目资金及资源,兴增了各类种植基地、水产养殖基地,村里设置了10多个公益性岗位,按月发放工资,越来越多的村民和贫困户实现了家门口稳定就业,这些都对当地脱贫脱困起到了积极影响。在当地红色文化兴盛的背景下,沿背村坚持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既富村民口袋,又富村民脑袋,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进一步搅动思想,凝聚民心,由曾经的省重点贫困村成为了富裕文明的示范村。
随后,我们来到甘祖昌事迹陈列馆,讲解员生动地为我们介绍了甘祖昌忙碌且无私的一生,年轻时将自己奉献给党和国家,奔波战场,战功赫赫,功成返乡继续勤恳开荒,带动莲花县的发展,治山治水治田,建路建桥建厂,他说“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党干点实际工作。”1957年返乡时,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只有3个箱子行李,甘祖昌却带了8只木笼子,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打算回去带领乡亲们发展养殖业,他对待乡村发展,农村振兴这些工作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他用科学的发展观,对“反修桥”进行了修补改造,他回乡29年间修建了3座水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
最后我们来到了甘祖昌故居,讲解员告诉我们,在甘将军准备建造住宅时,正值村中建粮食仓,由于缺少资金和材料,他毫不犹豫地将本计划好的建房资金材料分出一大半给村里发展和建设。甘将军一家人生活淳朴厚道,他将工资中最大的一部分贡献给乡村改造建设,他为人正直清廉,在他的带领下,沿背村的发展稳步提升,村民的生活也更加美好。
甘祖昌将人生中三分之二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之中,他是共产党人的楷模,我们要传承弘扬甘将军的这种艰苦奋斗、严于律己、一心为民、永葆本色的优良作风和宝贵精神,不仅是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实践感悟
通过今天下午的学习研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甘祖昌回乡务农,其妻子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辗转各地中小学当老师、校长,但无论是在哪任教,她都是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粮票资助贫困的老师和学生,帮助贫困学生垫付学费,购买学习用品等。甘将军一家为人清廉,龚全珍“老阿姨”和甘祖昌将军两夫妇的故事让我们深受震撼,我们对他们“视他人之事为己事”的高尚品质发出感叹,感叹之余更多的是对他们的敬佩和景仰,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我们的社会才能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黄紫琪